(资料图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写下了《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列王》等作品的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的小说家和二十世纪的诗人”。他受徐志摩推崇,被伍尔夫视为文学榜样,与狄更斯齐名,韦伯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在大部分读者心中,哈代似乎仍只是那个爱写乡村普通人悲剧的“现实主义作家”,晚年写了一堆数不清的诗歌的白须老诗人。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文学纪念碑”丛书最近推出的《托马斯·哈代传》中,传记作家迈克尔·米尔盖特评论哈代是一位“悲观的社会向善论者”,而他的作品则是对“人对人的不人道”的抗辩。这部传记的英文版最早在1982年问世,之后,有关哈代的诸多新信息纷纷涌现,2002年这部传记又经过广泛修订、全面重审、细致扩充,简体中文版由哈代研究者王秋生教授据2002年修订扩充版精心翻译。
米尔盖特极富耐心地阐述了哈代早期如何在内外重重压力下突破建筑职业和平庸家庭出身的约束,艰难走上文学创作的志业之路。他说自己“十六岁才成为孩子,年届半百才成为青年”。顺理成章进入建筑行业后,却终未实现其远大目标。哈代继承了家族的“口述传统”,以《穷汉与淑女》为起点,衍生一系列试水作品,直至《远离尘嚣》发表才最终闯入文学圈的中心地带。传记着意突出哈代作为小说家和诗人的成长、演变、突破的历程,重点阐述促成他脱离“既定”轨道走上文学之路以及结出累累硕果的重要推力,跟各路出版人斡旋博弈,又如何将家乡多塞特的历史、地理、风俗和生活方式的现实一步步铸入他笔下日益丰富的“威塞克斯想象世界”,并最终赋予其乡村小说独特的自传性。
哈代可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第一个突破禁忌、挖掘婚姻之外性关系题材的重要小说家,这正是其可贵的先锋性和现代性所在(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劳伦斯),但也因此在他的时代饱受争议。传记作者不仅详述了哈代小说名作的创作史、出版史、改编史,也没有回避其常常两极分化的接受史。在小说家生涯功成名就、却因《无名的裘德》不堪恶评之苦后,哈代在世纪之交重拾蛰伏半生的诗歌抱负,转以另一种间接、平静和退隐的方式让人继续看到其思想的原色。
哈代最难能可贵、也是米尔盖特在传记中一再强调的,是作家直至生命尽头,不受年龄所限、不为声名所缚,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动力与热情。他说,已经无所谓写什么,握着笔就能激发出情感。
哈代生活中大大小小诸多方面都在传记中得以全新阐释,包括他的家族背景,他作为诗人略显笨拙的摸索自学之路,他与第一任妻子以及她与他家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他的爱欲纠葛,他与那些抱负不凡的女性作者之间隐秘的合作,他参与自己官方传记的秘密写作,以及他如何借助唤醒记忆的技巧将卓越创造力延续至耄耋之年。
英国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评论这部传记说:“米尔盖特消解了围绕其传记主人公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神话,这颇有价值……该书是对一位高度私人化的作家的清晰、审慎、详尽的描述……很难想象会有传记超越它。”
标签: